“不动心”是所有以心学为指导的修炼者们追求的境界。这三个字看似简单,但要想达到却着实不易。
不动心,不是内心冷漠、逃离出世
有人可能会认为,要想修得不动心,就得对外在事物一概不关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遇到什么人,就当没发生,没看见。不让任何外在事物进到自己的内心,这样就能不动心了。
其实,这样只能修成一个闷头守在自己内心小世界的懦弱无能之辈。这也恰好偏离了“不动心”的本意。
“不动心”不是“冷漠心”,修习阳明心学不是为了出世,而是为了入世。
不动心,指的是人经历事的状态。
不动心,是心无妄念、心如明镜
我们常常产生的迷茫、彷徨、恐惧、焦虑等情绪,并不是因为遇到的事情,而是因为自己的“想象”。
比如你即将要遭遇某件不幸的事情。你的思绪会想象发生时的场景,恐惧和彷徨将会侵袭你。事情结束后,你又在回忆之中再次深陷。伤害你的不是事物,而是你自己的妄念。
我们应该不纠结,不徒增妄念。保持自己的内心像一个镜子,事物来到时便观察感知,但却不被情绪所染。
不动心,需得事上练
独处静坐时,容易觉着自己内心强大,以为已经境界达到。可一遇事,心就乱了,才知道自己远未达到境界。
这正是因为你说经历的事情还不够,你的心磨砺得还不够。
不动心不是静坐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事上磨砺出来的。只有经历事,用心去观察、去感知,才能让自己的心不断进化。“事上练”练的就是心。
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荡然的去面对事物,真实的面对自己吧!这样就能做到真正的“不动心”。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据说阳明先生在剿灭宁王叛乱时,给下属讲用兵之道,就只有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在我看来,这八个字也是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应该谨记的。
我们在社会中会遭遇到很多事,无论是对我们有利或是不利,都应该保持平常心。
事物来到时,我们只需用心观察、思考,然后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并行动即可。
我离“不动心”的境界还相差甚选,而且也知道这并非是一日之功,还需要数年不断地在世上磨练、反思。
先做到事物和自身分开吧!
上面,为我对不动心的一些思考。写完之后,我感觉到理解和表述都还有待加强,希望下次再写这个主题时能有多一些深度的感受与体悟。
3 条评论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应该说王阳明发明的这套心学是为了照顾他心目中的弱智们的理解力,以其超人的智力研究出的一套引导人思想观念的方法。心学本质还是术,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或者叫道。
虽然心学被现代人归于唯心论,但在其最根本的心字上,它已经达到其极致了,也就是在外化了,或者说在向客观的外部的世界转化。
简单说,这时的心已经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认同。只有这种相对性存在,才存在守的问题:即不是守自己纯粹的内心,也不是机械的守外部的某种东西,而是守住自己对外部某种东西的认同,而到底应该对外部的什么东西认同,这才是心学的被发明出来的目的。
比喻而言,朱元璋死前,应守为臣,朱元璋死后应守造反;宁王反时应守平判,极端的说,明末时,应守扶清或是夺天下。这种表面上的心的变化背后不变的是对大义、大利的认识。
说现代点,就是要有自己的阶级立场,要确认自己是哪个阶级,要为谁的利益而奋斗。心学就是想干这个事的。决不是学了心学、修炼了心学,就可以达到王阳明那么牛B的程度,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你该是打铁的还是打铁的、该是挑糞的还是挑糞的,心学解决的是你要正确认识到为谁打铁、为谁挑糞的问题,而不是之前高数挂科,学好了心学高数就不挂科了。